科目代码:346 科目名称:体育综合
运动生理学
考试范围:
一、绪论
生命活动基本特征,机体内环境与稳态,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反馈与前馈。
二、肌肉活动
细胞生物电现象,肌肉收缩原理,肌肉收缩的形式与力学特征,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三、能量代谢
人体能量的供给,人体能量代谢的测定,运动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四、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内耳的平衡觉功能,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五、内分泌与激素
内分泌与激素,主要内分泌腺的功能,运动与内分泌功能。
六、免疫与运动
运动与免疫的惯性系。
七、血液与运动
血液的组成与特性、血液的功能。
八、呼吸与运动
肺通气,肺换气和组织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呼吸运动的调节。
九、血液循环与运动
心脏生理、血管生理、心血管活动的调节、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十、排泄
肾脏在维持水和酸碱平衡中的作用,运动对肾功能的影响。
十一、身体素质
力量素质,速度素质,无氧耐力素质,有氧耐力素质
十二、运动与身体机能变化
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进入工作状态与稳定状态,运动性疲劳,恢复过程,脱训与尖峰状态训练。
十三、运动技能的形成
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
十四、年龄与运动
儿童少年与运动,老年人与体育锻炼。
十五、肥胖、体重控制与运动处方
身体成分概述,肥胖与体重控制,运动处方
十六、环境与运动
冷热环境与运动,热环境与运动。
参考书目:
《运动生理学》邓淑勋 王健 乔德才 主编,2015年4月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运动训练学
考试范围:
一、运动训练学导言
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不同层级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运动训练构成要素的理论体系。
二、运动训练的辩证协同原则
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变化与表现的基本规律,基于辩证协同思想的运动训练原则体系,导向激励与健康保障训练原则,竞技需要与区别对待训练原则,系统持续与周期安排训练原则,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训练原则。
三、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训练
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运动员心理能力及其训练,运动员知识能力及其训练。
四、运动训练方法及其应用
运动训练方法概述,运动训练控制方法,操作性训练方法,运动训练基本手段。
五、运动训练负荷及其设计与安排
运动训练负荷概述,运动训练负荷的设计基础,运动训练负荷的设计与安排,运动训练负荷的监控与评定,运动训练负荷的项群特征。
六、运动训练过程与训练计划
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构架,运动训练计划的制订与实施,运动训练过程的调控。
七、教练员职责与教练行为
教练员的认知,教练员的执教,教练员的知识与能力,教练员的领导行为
参考书目:
《运动训练学》田麦久主编,2017年4月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学校体育学
考试范围:
一、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国外学校体育的起源与发展,我国学校体育的起源与发展。
二、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发展,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学校体育与学生的社会适应,学校体育与学生动作发展。
三、学校体育的功能与目标
学校体育的功能,学校体育的时代使命,学校体育的目标。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
四、体育教学目标
体育教学概述,体育教学目标的结构,体育教学目标的制订。
五、体育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内容概述,体育教学内容的来源,体育教学内容的选用。
六、体育教学原则与方法
体育教学原则,体育教学方法。
七、体育教学评价
体育教学评价概述,体育教师的教学评价,体育学习评价。
八、体育教学设计
体育教学设计概述,体育教学设计的类型。
九、体育课
体育课的类型、结构,体育教学组织,体育课学法指导,体育课的运动负荷与密度,
说课与模拟上课。
十、课外体育锻炼
课外体育锻炼概述,课外体育锻炼的形式,课外体育锻炼的实施。
十一、课外体育训练与竞赛
课外体育训练,课外体育竞赛。
十二、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概述,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体育教师教育,教师的专业标准与资格制度。
十三、学校体育管理
学校体育的管理体制,学校体育的政策法规制度,学校体育工作管理。
参考书目:
《学校体育学》杨文轩,张细谦,邓星华主编,2016年2月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