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考研指南

【专硕巡展】“双碳”目标下,能源人才发展获机遇

考研指南 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2023-06-07 18:06

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对火的发现和利用,此后,木柴、煤炭、石油、电力、核能等每一次能源变革,都给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催生了各种新科技和新技术。

如今,能源不仅是工业的粮食,也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能源领域不断发展。能源消费总量由1953年的仅0.5亿吨标准煤,升至2021年的52.4亿吨标准煤,人均用能水平也显著提高,1953年人均能源消费量仅为93千克标准煤,2021年达到3531千克标准煤。

逐年增加的能源消费,大幅度提升了人类的生活便利性,但在化石能源的使用过程中也伴随着各种问题,包括能源枯竭、环境污染、温室效应等。并且,我国能源资源禀赋为“富煤、缺油、少气”,每年需要进口大量原油及天然气,如何更高效地利用各种能源,同时进一步提升风能、水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技术,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也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和民生。

01 能源动力硕士设9个专业

能源动力硕士旨在培养从事能源动力相关领域内的技术开发与应用、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攻关与改造、工程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人才。涉及的行业有动力、电气、核能、新能源、材料、石油化工、机械制造、航空航天等。

能源动力硕士经过调整而来。2018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下发通知,将37个工程硕士、4个工程博士培养领域调整为8个专业学位类别。《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对应调整关系表》显示,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可根据自身主要办学方向和特色,将原工程硕士下的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动力工程、航天工程、核能与核技术工程、电气工程、航空工程6个研究领域,对应调整为能源动力硕士。自2020年起,按照调整后的专业学位类别进行招生、培养和学位授予等管理。

经过近年来的进一步完善调整,2023年研招网硕士专业目录显示,能源动力硕士一级学科下包含能源动力、电气工程、动力工程、核能工程、航空发动机工程、燃气轮机工程、航天动力工程、清洁能源技术、储能技术九个专业。

02 不同专业,各有区别

虽然都叫能源动力硕士,但不同专业,其学习内容、研究方向都有较大区别,在这里简要为大家介绍一下。

电气工程专业重点培养解决电能生产、传输、分配、控制、检测、保护及其使用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研发电能新设备、促进电气成果转化和有效降低电能生产损耗的专业人才。毕业去向主要有:电力设计院;电网系统(如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发电厂(如中国华能、中国大唐);电气设备制造厂等。

动力工程专业主要研究能源开发、转换、传输、利用的理论、技术和设备,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质排放,进而推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如大连理工大学2023年动力工程专业涵盖了工程热物理及应用技术、能源系统与节能减排技术、高端动力机械装备与技术、先进叶轮机械及流体工程、新型热泵及制冷技术、新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技术5个研究方向。

清洁能源技术则对标国家节能减排和发展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政策的需要,主要研究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以及煤的清洁高校利用等方面。毕业生可在电力、能源、微电子、半导体、环保、光伏建筑及其它相关领域从事新能源方面的新材料研发、器件设计、仪器/工程运行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储能技术主要研究通过物理储能(如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化学储能(如铅酸电池、锂离子电池)、电磁储能(如超级电容器储能、超导储能)等方式将能量储存起来,在需要时再释放出来,可用于电力系统的削峰填谷、紧急备用以及电动汽车等领域。2020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4年)》,提出要加快培养储能领域“高精尖缺”人才,增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能力。

此外,核能工程、航空发动机工程、燃气轮机工程、航天发动机工程专业主要侧重于具体项目领域的学习研究。

部分招生单位2023年相关专业研究方向

png

备考方面,不同专业对于专业基础课的考核要求也有区别,甚至是同一学校同一专业,不同学院的专业课也会有区别。这里以西北工业大学为例:

西北工业大学2023年各学院能源动力硕士初试专业课考试科目

png

在公共课考试科目方面,不同学校也会有不一样的要求。如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院校能源动力硕士公共课考试科目为思想政治理论、英语(一)、数学(一),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院校公共课考试科目则为思想政治理论、英语(二)、数学(二)。

同学们一定要仔细查看目标院校各专业考试具体科目,再着手复习备考。

03 能源动力硕士可以选择哪些院校?

研招网2023年硕士专业目录显示,2023年共有192个招生单位招收能源动力硕士。

由于能源动力是由原工程硕士下多个研究领域调整而来,因此同一所院校可能有多个院系开设能源动力硕士,但不同院系在专业上会有区别,研究方向也各不相同。

如华北电力大学《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显示,有4个学院招收能源动力硕士,其中,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开设了电气工程专业,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开设了动力工程、储能技术专业,新能源学院开设了清洁能源技术专业,核科学与工程学院则开设了核能工程专业。

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硕士各学院开设专业及研究方向

png

开设能源动力硕士的院校以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电力大学等理工类院校为主,此外,还有天津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大学等综合类大学。不同院校依托本校资源及学科优势,研究方向及重点各具特色。

西安交通大学2023年有4个学院7个专业招收能源动力硕士。其中,其中,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动力工程和核能与核技术工程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同时,动力工程专业的研究方向涵盖了热能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制冷与低温工程、多相流应用工程、先进动力装备与新型能源系统等诸多领域;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中心)开设的储能技术专业研究方向有先进储能+碳中和技术、高效储能器件研发、电力储能装备与系统应用等。

依托在航空航天领域的优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能源动力硕士独具特色,2023年学校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宇航学院、空间与环境学院、航空发动机研究院招收能源动力硕士。其中,宇航学院2021版能源动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显示,本专业要求掌握航天推进技术的基本概念与理论,能以航天器/空间系统为研究对象,在设计与实现过程运用航天科学的理论与技术,进行推进系统设计、实验与测试的高层次综合性研究。其专业技术课也围绕航天动力、火箭发动机等进行设置,此外,还有卫星控制系统设计与实验、飞行器设计工程实验、飞行器设计工程实验等综合实践与培养环节。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能源动力硕士部分专业技术课(2021年发布)

png

参与了国家航母、核潜艇研发设计的哈尔滨工程大学则在船舶内燃机、核动力等领域具有较强实力。2023年,核科学与技术学院的能源动力专业包括核工程与核技术、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2个研究方向;青岛创新发展基地的能源动力专业则包括能源利用工程、水下智能动力装置、船舶低碳技术与装置、船舶污染物处理工程与智能控制4个研究方向。

同济大学2023年在3个学院招收能源动力硕士。其中,汽车学院能源动力专业有6个研究方向:电化学电源(氢能与燃料电池、锂离子电池);新能源动力系统;电机与电能变换;汽车发动机现代设计技术;车用发动机节能与排放控制;车用发动机燃料喷射、燃烧与代用燃料;能源动力(中德平台)。

以上院校仅为举例,考生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仔细研读学校的招生宣传材料,考虑招生情况和具体研究方向综合选择。

04 “人才”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引擎

在双碳目标下,我国能源行业面临着重要变革。国家也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升级,加快急缺仅需人才培养,提升可再生能源占比。

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0月底,我国风电装机容量3.5亿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3.6亿千瓦,要达到目标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而要实现2060年前碳中和的愿景,使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达到相对“零碳”排放,更是时间短,任务重,人才则是其中的关键。

今年4月,教育部印发《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提出要围绕化石能源绿色开发、低碳利用、减污降碳等碳减排关键技术,新型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核能及储能技术等碳零排关键技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等碳负排关键技术攻关,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

同时,适度扩大风电、光伏、水电和核电等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保证水电、抽水蓄能和核电人才增长需求。加快传统能源动力类、电气类、交通运输类和建筑类等重点领域专业人才培养转型升级。以一次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为重点,加强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专业人才培养。以二次能源高效转换为重点,加强重型燃气轮机、火电灵活调峰、智能发电、分布式能源和多能互补等新能源类人才培养。以服务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为重点,以智能化、综合化等为特色强化电气类人才培养。

可以想见,在政策的支持下,能源行业将加速转型发展,能源动力硕士作为对口性较强的专业,也会有很好的发展机遇,值得考生加以关注。

最后,祝愿大家都能考上自己理想中的院校专业,相信大家未来都能为国家发展做出属于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家能源局发布1-10月份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2022年)

[2]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

[3]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

[4]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大事记(1984-2019)

[5]国家统计局-年度数据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