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升级更名,一直以来都特别受关注。
据不完全统计,自2000年以来,我国已有超过600所高校进行过更名,校名变更次数在两次及以上的高校,不下百所。
虽然我们总觉得目前我国“大学”的名号有很多,但实则不然!
根据教育部2022年6月17日发布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截至2021年9月30日,在普通高等学校中,能叫“大学”的院校只有638所,占总数2756的23%左右。
由此可见,“大学”二字,依然具有一定的“稀缺性”。不仅高校对于更名大学热情度很高,各高校学子们更是期盼自己的母校学院能早日「转正」!
近两年,许多高校透露将力争更名大学,一些地方政府也发文表示支持本地的高校更名为大学,那么,都有哪些高校提出更名?
一般而言,高校更名主要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也是最普遍的一种,“学院”更名为“大学”。
例如杭州计量专科学校—>中国计量学院—>中国计量大学。
第二种,部分高校将带市/县级地域属性的校名改为省级或者中央级的,以此彰显学校实力。
例如,青岛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
第三种,部分高校选择将校名带有的专业/学科/行业特色属性淡化或者直接抹去,以此来适应时代变化,还能借此宣扬学校综合办学实力。
例如抹掉原有校名中特征明显的“冶金”“矿业”等学科名称,改成“工业”“理工”“科技”等。
当然,仅仅是“为了更名而更名”,显然是站不住脚的,更名大多时候都伴随着高校的升级;反之,推进高校升级有时最终呈现的结果可以是更名。
但想要改名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往往历时要好几年。但即便不容易,高校还是会热衷于改名字,这是为什么呢?
高校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层次和学科布局。我国高等教育形成了金字塔式的高等教育管理格局,层级越高代表越高的办学水平,也代表越高的行政级别、自主权限和资源配置。
所以,“学院”更名“大学”背后有着诸多“诱惑”:吸引优质生源、提高学校地位、促进毕业生就业、促进学科专业发展、争取更多的硕博点、获取更多财政拨款等等。
此外,研究生的培养也是“学院”与“大学”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之一。
学院升格为大学,必须拥有不低于全日制在校生总数5%的在校研究生数,而要培养研究生的前提在于高校是否拥有硕士学位授权点。
而升级成功后,院校分数线很可能呈上涨趋势,比如泸州医学院本来实力一般,但是因为改名“风波”,知名度大增,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录取分数线近年都在不断提高。
2023年研考国家线上周发布,明确了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对于2023年考研生来说,国家线公布后,还需要密切关注这些分数线。一起来看!